雨燕,再会

  7月11日,北海公园,志愿者白涛(左)和北北(右)在五龙亭观察雨燕。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7月12日,正阳门城楼木构件上有雨燕“甩出”巢穴的粪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7月11日,北海公园,志愿者白涛展示手机拍摄的雨燕照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7月11日,北海公园,雨燕飞过五龙亭,与不远处的白塔相映成趣。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7月12日,正阳门箭楼已经成为雨燕繁衍最重要的栖息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7月12日晚,正阳门,拍摄雨燕成了袁学军的一种习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雨燕每年4月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中旬往南飞越冬,眼下正是它们即将飞离北京的日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袁学军一边听着窗外的叽叽喳喳声一边说道,指不定哪天雨燕们就飞走了,再见面就得是明年春天了。正阳门,北京中轴线上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建筑之一,这里也是北京雨燕繁衍生息的地方。北京姑娘王分贝小时候从家到少年宫,一路经过前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抬头,就能看到围着城楼漫天飞舞的雨燕。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如今的中轴线申遗,北京雨燕的身影从未缺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就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设计;今年1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等单位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出了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

  7月12日下午5点半左右,北京中轴线上,正阳门的雨燕陆续归巢,那里有它们搭建的“家园”。不过与7月初相比,此时的雨燕明显少了很多。

  袁学军的工作地点就在正阳门,她热爱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在雨燕返京的日子,工作之余,袁学军喜欢用手机记录下雨燕在正阳门城楼飞舞的样子。12日傍晚7点半左右,还在办公室忙碌的袁学军突然听到窗外叽叽喳喳的叫声,她欣喜地说:“应该是雨燕,现在的数量可能比刚才要多一些。”袁学军听得没有错,那清脆的鸣叫声正是来自雨燕。

  夕阳为云彩勾勒出一道漂亮的金边,古老的正阳门城楼前,北京雨燕与飞檐斗拱伴着夕阳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此时的雨燕数量大约有四五十只,比两个小时前多了不少。

  雨燕在正阳门的梁、檩、椽中筑巢“安家”,不过,即使到了傍晚时分,它们似乎也并不着急钻进巢穴栖息,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就像还没有玩耍尽兴的孩童。袁学军用手机摄像头捕捉着雨燕的身影,雨燕也成为她手机相册中的主角。袁学军说:“7月中旬以后,雨燕说不定哪天就全飞走了,再想看到它们就得等明年了。”

  在北海公园五龙亭,北京雨燕调查志愿者也在和这些小精灵们做今年的告别。在雨燕到访的日子里,志愿者们的生活以“周”计算,上周是志愿者白涛观测雨燕的第15周。随着“大部队”的陆续离开,五龙亭上空雨燕热闹的叫声也将渐渐消失。离开北京后,北京雨燕将去哪里越冬?答案是非洲南部。

  近日,一项针对北京雨燕迁徙行为的追踪研究成果显示,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到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它们像“旅行家”一样,迁徙之路单程近1.5万公里。

  虽有不舍,但志愿者们知道,北京雨燕和北京的约定不会改变。来年2月,北京雨燕将向北迅速移动,带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日夜兼程赶回北京“赴约”。

  希望雨燕们一路顺风,下个春天,再会。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