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建设“韧性城市”举措

  ● 北京:将建成50个韧性社区街区或项目

  2017年9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提高城市韧性”的要求。2021年11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突发事件为牵引,立足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领域,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谋划提升北京城市整体韧性。意见提出,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

  ● 重庆: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设韧性城市。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达88%,不断提升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化建设,城市新区新建道路配建率不低于30%。

  ● 广州:构筑更具韧性的安全防护设施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构筑更具韧性的安全防护设施。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巩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人防工程、应急避护、公共消防设施,提升城市综合防护实力与急救抗灾能力,推动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展望至2035年,广州将建成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安全韧性的防护系统以及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全面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高质量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南京: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提出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保供能力。举措包括深入推进全域造林绿化行动、提高污水处置能力、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等。

  2021年11月,《南京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含安全生产)规划》出炉。具体做法包括:市区分别建设不少于5支和3支重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应急救助,将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安置时间由12小时缩短为10小时之内等。

  (本报记者 彭训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