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3月30日电(记者 沙见龙)“传统种植方式靠天种、靠天收,已不适应高标准农田的发展建设,我们现在推广使用农机和互联网,将种植和科学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在山东枣庄市滕州,羊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忠梅正在介绍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做法。
近年来,面对粮食生产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农业大省山东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前,滕州东郭镇北部山区乱石沟遍布、地势高低不平、耕地碎片化、荒坡零散,无法集约耕作。为充分改善耕地质量,滕州在该区域丘陵实施土地整治,通过地块合并、土地平整、坡改梯、石堰砌筑、土坎修筑等措施,还让“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为规模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滕州粮食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总产约95万吨,小麦高产攻关田最高单产857.4公斤,曾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目前,该市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项目,完善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9.7万亩、高产示范方39万亩、旱涝保收标准粮田70万亩。
在济宁任城区,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瓜菜秧等看似不起眼却又很难处理的农业废弃物,经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微生物有机肥料,不仅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守护了绿水青山,也为农民增收开创了新路子。“我们依托爱福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打造了5万亩微生物肥料改良土壤示范田,可直接实现粮食增产500余万斤。”济宁任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马庆介绍道。
农作物高产稳产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也需要智慧高效灌溉排水设备的保障。任城区还通过完善田间灌排体系,实现农田沟渠全部互联互通,提升了稻田退水容量。同时经过排水沟、湿地水生植物等多级净化,对农田退水进行生态处理,吸附掉其中30%左右的氮磷元素。净化后的农田退水,通过渠道工程再次进入农田,形成农田退水内循环体系,实现农田退水“零排放”。
在日照五莲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焦振刚看来,高标准农田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等优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强,资源利用效率高。”
焦振刚告诉记者,五莲县是典型的山区,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6%,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此,该县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山区模式”,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实现小田并大田,促进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推进了农田宜机化建设。
临沂兰陵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颜廷勇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田块整治、改良土壤、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8个方面。除了硬件设施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施工方还通过增施肥料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后期也会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保障农田高产。兰陵县提出了打造“高标准农田项目精品区”的概念,县财政再拿出一部分资金,将部分区域的投入标准提升到了每亩3786元。以兰陵镇为例,2022年该镇共完成9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1万亩被划定为示范区。
据《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截至2020年底,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54万亩,为该省连续多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山东将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确保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建成7791万亩,改造提升870万亩;到2030年建成8320万亩,改造提升2320万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