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8月18日电(记者 施紫楠)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省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自此,湖州成为全国11个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
一个月后,湖州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8月15-16日,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主题的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召开,60位海内外院士齐聚研讨,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能源革命、减污降碳、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数字经济与低碳创新、低碳人居。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浙江目前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拿下许多“国字号”荣誉的湖州,如今勇当“碳”路先锋。这座清丽小城,为什么能?
“示范”与“典范”:如何转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苏杭中央的湖州,是中国唯一以太湖命名的城市。然而为了追赶GDP,湖州也曾有过一段“身处太湖不见湖”的过去。
面对环境压力,转型迫在眉睫。
2003年,湖州开始“绿色GDP”考核体系设计;2007年,湖州第六次党代会确立“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城市定位,拉开南太湖治理序幕。
效果立竿见影:“美丽浙江”考核连续10年获得优秀;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列浙江前3;民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从2016年的77.12%上升到2021年的87.24%,成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最直白的宣传广告。
不久前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湖州再次迎来新定位: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示范”与“典范”双重机遇下,湖州如何突围、体现价值?
被上海、苏州、杭州等“万亿GDP城市”包围,破解发展之困,关键在于产业转型。
湖州传统产业比重大,高能耗产业占比高,2021年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来自传统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碳排放均高于浙江平均水平,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任务繁重。
一方面,湖州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为契机,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标准,通过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持续深化产业集约化转型,提升生产要素资源利用率。
提升优化存量后,老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十三五”期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两次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成为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
2021年,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2%、62.0%、31.4%。
另一方面,湖州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突出创新制胜导向,坚持“科、产、城、人、文”融合,做好“生态+科技”文章,以“创谷”经济为牵引推动全域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大会期间,湖州首个“创谷”——西塞科学谷正式开园,突出“绿色低碳创新策源地”功能定位,在绿水青山间布局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的高能级创新载体,重点打造中国智造“光电之芯”。
“西塞科学谷将进一步强化湖州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人才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形成人才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三态融合’的最优格局。”中共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说。
从坚定生态转型,到加强产业转型,再到实现绿色发展,湖州已然积累丰富经验,并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1年,湖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居全国第30位,创新驱动力居全国第7位,“创新指数”提升幅度居浙江省第1位,培育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金属新材料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怎么建?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如何由愿景转变为生动现实?对照国家要求,绿色成为湖州乘势而上的底色。
湖州提出: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活推广五大行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机制,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引领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治理现代化先行区、美丽中国样板区,探索形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治理智慧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系统推进“双碳”在生态、能源、工业、人居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成为湖州的第一步。
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同年,湖州发布全国首个《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在全国首创“碳效码”、上线全国首个“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出台实施全国首个地市级《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节电60%、节能50%、节水95%、节肥60%……”将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农业发展实践主体,湖州德清水木蔬菜工厂与传统农业对比的一组数字,让人们看到了低碳农业的前景。
“以数字赋能实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是对低碳农业的有益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低碳农业的全新未来形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马军伟说。
2021年,湖州在全国首创“碳效码”,打通经信、电力、统计、发改、金融机构等数据,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与核算,精准定位企业能源消费“碳足迹”,引导企业转型实现精准降碳,推动绿色制造升级。
同年12月,湖州在安吉上线全国首个“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
“这一模式开创了全国先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国模评价,这不仅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积极尝试,也拓宽了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为探索构建绿色低碳人居环境,2022年3月,湖州上线“碳达人”平台,开发屋顶光伏、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减碳场景,并推出“碳达人”积分商城,推动民众提供碳积分兑换实物、电子券等。
从农业领域减排增汇,到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再到民众共享低碳生活……从乡村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的“双碳”实践,无疑将湖州的绿色发展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评价,当下的湖州,已迈入绿色发展快车道,绿色、低碳、共富基础扎实。
刚刚闭幕的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又成为湖州以绿兴城,向绿而兴的新起点:60名海内外院士,2000多人展开24场研讨和服务地方赋能行动;成立“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创新联合体;推动国家级学会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签订合作协议达28项……
以绿色为底色,湖州,正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乘势而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