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4月1日电(记者 项菁)被南宋第一位皇帝御赐的“绍兴”之名,沿用至今。“不进则退”的新时代,游走古今的绍兴何以“兴”?
绍兴地处长三角南翼、杭甬之间,被称为浙江的“罗马”。2023年初,浙江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吹响各地深耕“地瓜经济”号角,也为绍兴新发展指明方向。
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里,藤蔓是为了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作为开放经济的探索者,绍兴素有地瓜的“基因”。
从2500余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起,绍兴历代名士辈出,如“中华书圣”王羲之、“心学大儒”王阳明、“民族脊梁”鲁迅、“鉴湖女侠”秋瑾等,他们走南闯北,有的漂洋过海,却始终与绍兴这方热土连在一起,相互成就。
人,城市兴旺的“第一要素”,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拓市场、建商会、跑世界……绍兴籍侨胞杨彩平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商20多年,把家乡的一块块布卖向全球,又将一个个海外商机引回来。绍兴河网密布,历来是纺织之乡,如今培育了亚洲最大布匹专业市场,包括杨彩平在内的海内外侨胞是“布”满全球的实践者。
“布,就像无声的使者。”杨彩平受访时数次提及这句话,在她心里,布架起了国际贸易桥梁,也是海外游子与家乡的重要联结。
其实,敢闯敢拼的杨彩平家国情深,平时把大量精力放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华助中心,为在吉打拼华商提供帮助,推动中吉民间交流。“虽然人在海外,但我们始终牵挂家乡,在任何时候都会为家乡‘吆喝’。”杨彩平笃定道。
放眼全球,一大批港澳台侨和海外人士、民营经济人士如同地瓜难以割舍的藤蔓,是“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地瓜经济”的典型代表。
日前召开的2023年绍兴市两会上,中共绍兴市委书记温暖向与会的港澳台侨和海外人士直言,“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多久,绍兴永远是你们的根,你们也是绍兴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开放发展是绍兴经济的特色优势和鲜明标识。”温暖期冀,广大港澳台侨和海外人士充分发挥海外联系广、交流渠道多的优势,当好绍兴开放的桥梁和纽带,当好招商招才的大使,吸引更多海外资本、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落户家乡。
养分回流,块茎壮大,“地瓜”越耕越甜。不断壮大“地瓜经济”,也要育新苗。
工作日在绍兴,周末回上海,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李爱军演绎的现实版“双城记”,也是“地瓜经济”的生动体现。作为绍兴市人大代表,李爱军谈及,绍兴传统产业发达,正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地瓜’,首先要思考瓜苗从哪里来。”
为了育苗,绍兴市政府与上海大学共建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如今该院引进的100多名人才驻点绍兴,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技术攻关。“人才、科技、创新,就像高品质瓜苗,支撑着绍兴高质量发展。”李爱军说。
实际上,近些年,当地已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30多家名校共建研究院,并组建绍兴市研究院联盟,通过“企业出题、院校解题”,为产业发展赋能。
新,则兴。近年来,“工业立市”的绍兴推进新老产业协同发展,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入选浙江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成为发展新动能。2022年,绍兴GDP迈过7000亿元大关,其中,新兴产业势头强劲,潜力仍然较大。
在绍兴市人大代表、华汇集团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陈扬看来,要让一个个成熟的地瓜“抱团”发展,实现产业根基在绍兴,融合效应在绍兴,“比如我们有1000个地瓜,就要统筹好产业链上下游,通过集聚形成合力,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此背景下,厚植“沃田”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今年绍兴将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比如推进新一轮“1+9”政策直达快享,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完善“枫桥式”护企优商模式等,通过改革让企业轻装上阵“拼经济”。
激活新引擎之时,陈扬还认为,要进一步做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让更多全球总部落地绍兴。
眼下,一个个楼宇总部在绍兴拔地而起,把根越扎越深。记者看到,在绍兴市区黄金地段,“绍兴市侨商大厦”如火如荼建设中,将服务海内外侨商创新创业。不只是绍兴市侨商大厦,柯桥区侨商大厦也指日可待。
内外联动的资源要素,不断涌现的创新活力,使城市日新月异。在“变”与“新”中,文化始终流淌在细胞里,是高质量发展的不变底气。
“绍兴就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历史和未来,充满韵味、充满机遇。”浙江省政协常委、绍兴旅港同乡会会长严建国受访时说。
李爱军也告诉记者,选择到绍兴发展,很重要一点就是对绍兴文化的认同感,“比如鲁迅的文学,小时候就学过。来到这里并不感到陌生,反而有一种熟悉感。”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绍兴何以“兴”?要“跳出绍兴发展绍兴”,或许因“人”而兴,或是以“新”焕兴。时间不语,但会慢慢给出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