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热议:如何写好职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以一部手机为例,内部配置的锂电池为移动终端提供了充足的电源;以一辆电动汽车为例,储能电池为汽车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提到,从阳光到风力,大规模的储能设备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上,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近10年来,职业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推动技术人才红利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赛道,陈军对此充满了信心。我国已经具备实力去推动科学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而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紧密互动。

  围绕此类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抛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真问题”:一是学科认同性比较差,学科的定位目标以及问题导向还没有完全清晰。由此导致第二个“真问题”的出现,即学科特色不明确。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职业院校的建设存在边缘化倾向问题。

  “不同企业对职业教育有不同的期盼,期待解决不同的企业人才需求。”谭建荣提到,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和质量遭遇了市场的挑战。

  在企业当过10年的副所长、10年的董事长,后来受聘为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企业的用人思维培养出高质量的职教毕业生。以他所在的车辆交通领域来看,我国构建了完整的制造体系,需要大量的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我做了班主任之后,常跟学生交流,要尽快适应中国高速铁路等城市轨道交通需求。”丁荣军强调,当下职业教育要与企业深度对接,引进大国工匠进入课堂、进入实训场,与市场人才需求达成完美的配合。

  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建议,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

  “我们要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主动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深度对接。”张卫红认为,要做到人才培养、生产实训、师资培育、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融合,推动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在谭建荣看来,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动手型人才,那么要构建互动机制,同步发挥职教、企业、产业行业互相之间的联动,促进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组建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3万多家企业参与,覆盖近70%的职业学校,逐步构建起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即便引入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如何检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谭建荣认为,可以把人才放进企业的生产环境之中,以企业的标准来评判学生在其中发挥的工作效用,将知识讲解、素养提升、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谭建荣提到,职业教育更应该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性与专业性,进行工程教育手段的改革,工程教育内容的拓宽,工程教育模式的改变,工程教育视野的发展。

  “教材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根本性问题。”谭建荣建议,要强化教材的种类,既要关注体量小的专业课程教材,又要加快编写新兴产业的教材,使其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要求。

  “科技创新合作成为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黄维提到,随着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逐渐成为发展重点。

  近30年来,黄维带领团队形成以“碳基材料+光电过程”为基础的柔性电子关键技术,迎接“柔性电子时代”。在攻关之中,他见证了多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他建议,职业教育要开创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国家产业系统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形成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国际化现代治理体系,尤其要重视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职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留学生为主的“梯次化”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此外,黄维认为,要共建新型中外职业教育联合研发机构,打造全球合作创新高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

  当一系列话题回归教育本身,在以“科学教育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强调,“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倡科学教育,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他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要服务社会创新需要,坚持走将科学教育融于职业教育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