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7月12日电 (记者 邓霞 刘双双)暑期来临,承载了千年窑火的湖南长沙望城铜官老街游客渐增,从广东来的李女士带着高考完的儿子以及亲朋6人慕名来到铜官老街寻古探今。
“老街很有味道,到处都有陶瓷的印记。”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老街,无论是店铺前摆放的艺术瓶罐,还是堆砌着长沙窑瓷片的文化墙,都让李女士倍感新奇,呼朋引伴在老街各处留影。一行人还特意走进“泥人刘”陶艺馆体验了一回手工制陶的乐趣。
兴盛于唐代的长沙窑窑址位于长沙望城区铜官街道一带,因而又称铜官窑。凭借彩瓷技艺,铜官窑开辟了陶瓷历史新纪元,成为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鼎盛时期产品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打捞起千年沉船“黑石号”,出水宝物中有中国瓷器约67000件,其中56500件产自铜官窑。
铜官老街也在唐代基本形成,迁客商贾、黎民百姓,是老街最早的烟火。如今,老街仍在,烟火气不断,一间间大小不一的陶瓷工作室、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陶瓷制品、一位位在传承和创新间逐梦的陶瓷手艺人,形成了特色的陶都风情。
年近六旬的长沙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坤庭在铜官老街从事陶瓷创作,祖父刘子振在铜官有“泥人刘”的称号。15岁起,刘坤庭就跟着祖父学习泥塑技艺,几十年来手艺日臻娴熟,能将一块小小的泥巴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人物、动物。如今,“泥人刘”的技艺已传到第四代、儿子刘嘉豪。
“90后”刘嘉豪是在父辈们手艺的熏陶下长大的,大学毕业后回到铜官老街,创办了第一代“铜官柴烧”。在“泥人刘”陶艺馆,父子两人的作品共处一室却风格迥异:刘坤庭的作品多为个性定制的泥塑工艺品;刘嘉豪则多是用柴烧技法烧制出的茶具等实用器皿。
“我很喜欢柴烧‘窑变’带来的那种传统又古老的色彩质感。”刘嘉豪说,柴烧能够满足现在人们对个性的需求,所烧制出的器皿独一无二。“年青一代的陶瓷人就应该把新时代的想法融入传统中去,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铜官窑被更多人熟知,刘嘉豪不仅借助直播等方式,讲述铜官的陶瓷文化和发展历史,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陶瓷制作等课程,发掘、培养更多非遗爱好者与传承人;并定期举办押窑、陶艺雅集、研学等活动,将铜官窑独有的文化魅力传播给大众。
除了铜官老街,长沙望城铜官片区还有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华联铜官窑古镇两大核心景区。前者现存从唐至清各个时期古龙窑149座,古矿洞、古作坊近30处,漫步其间,千年陶瓷文化扑面而来;后者七成以上建筑为唐风古韵,8大博物馆、18处人文景点、5大演艺中心等,可让人领略“一镇阅千年”的绝代风华。2019年,陶都铜官入选湖南十大特色文旅小镇,掀起文旅融合热潮。
“彩陶清溪十里画轴,唐风古韵千里文章。”长沙铜官窑遗址所在的彩陶源村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充分挖掘“长沙窑”的文化底蕴,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不少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爱画画的邹卓冰6年前回到彩陶源村,和十来位村民自发成立公司,一起自主规划、设计和运营民宿,目前已完成5栋民宿的改造和翻修。“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铜官人,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邹卓冰家的老宅是改建的民宿之一,落地的大玻璃,屋内天马行空的画作,屋外的芭蕉和樟树,让这间被称为“邹卓冰艺术馆”的民宿颇具特色,吸引不少艺术人来此休闲、创作。
媒体人江文斌也在彩陶源村过上了专注于创作和文化传承的“向往的生活”。作为黑石号老陶场主理人,他通过数百窑不断创烧,复烧出失传已久的铜红釉瓷器,并总结出较为成熟的铜红釉瓷器烧制技艺。“我们正在将黑石号老陶场改造成一个展示铜红釉瓷器的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江文斌说,希望能通过博物馆“引流”,让更多的游人来彩陶源村观光、休闲,也能吸引更多的陶瓷艺术家、爱好者来此创作。
做陶看瓷、观艺赏景、度假休闲……作为现代古窑文旅小镇,铜官正借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为乡村振兴赋能。据统计,铜官街道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180万人次,同比增长20%。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铜官街道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以五号山谷、舒记果园为代表的文旅、农旅企业,解决村民就业1000多人次,实现村民增收1400多万元。
“十四五”期间,望城铜官将力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个窑火不断的千年陶都,在土与火的交融中,将续写新时代的辉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