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告别了夏季的喧腾与绚烂,我们迎来了秋日的静美与丰赡——金风荐爽、丹桂飘香、银杏挂枝、谷物归仓……三秋过半,正当秋之韵味最盛时,中秋如约而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令人生发思念的节日。中天的满月,总是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这轮明丽的圆月最容易唤起人们对团圆的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更多的人离开故乡,去探寻世界的美好与广博。异乡的风景纵然旖旎,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却始终如涓涓细流在游子心头流淌,正如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所说:“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于是,人们总会在中秋之夜眺望明月,千里遥寄相思,或是早早收拾好行囊,踏上幸福的归途。

  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的标志,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人的情感有着紧密而深沉的联系。

  无论是塞外还是江南,无论是北国还是南疆,从古到今,映照在中国人心头的是这样一轮明月:它在《诗经》中被反复吟咏,“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它伴着“万户捣衣声”在长安洒下一片清辉;它被苏轼寄以美好的愿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引发了辛弃疾充满想象的“天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这轮明月,让人思接千载。恬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悬挂天际,照亮了山川和荒原,给人类带来了温润的光明。从此,月亮被赋予洁净、安宁、和谐之寓意,不断引发人们对人生、自然、宇宙的哲思。月亮陪伴我们度过了几千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对它的牵挂总显得格外细密绵长。源于祭月的中秋赏月习俗渐渐形成,延续至今。

  进入现代社会后,尽管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人们对和谐生活、天人合一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中秋之夜,和亲友团聚围坐,沐浴如水的月光,分享刚收获的瓜果,体味风清月朗之境——这是与月亮、与自然的一次对话,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濯洗。由此吟诵中秋的名篇佳句不可胜数:“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无论是表达个人情思还是书写壮美山河,其落脚点都在于对家国团圆的企盼,对美好生活的珍视。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没有国泰民安,又何来良辰美景?今年的中秋节是如此花团锦簇——秋分刚过,粮食瓜果丰收的馨香尚未消散,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盛大举行,来自亚洲各国的健儿一同见证了中国一座美丽城市的精彩绽放,也将在中秋之夜一睹赏月胜地西子湖的风采。就在两日之后,我们又将举杯欢庆伟大祖国的74岁生日!

  团圆,也包含着守护之义——对家的守护,对祖国的守护。当人们举杯邀月、欢度佳节的时刻,有多少科研工作者正在一线默默坚守,有多少支教老师留在偏远地区陪伴学生,有多少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还在争分夺秒地辛勤工作,又有多少身在海外的游子,心头悄然吟起那一句:“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一年月色最明夜,祝我们的祖国安定强盛,愿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宁。

  (本报记者 赵玙)(来源:光明日报)